39健康百科

健康百科问答预约挂号健康百科博客

文章
问医生

黄鳝

黄鳝介绍

生物名称

简介

与鳗鲡目(Anguilliformes)无亲缘关系,而与鲈形目(Perciformes)近缘。产于热带淡水或咸淡水水域。体长约20.70公分(8.28吋),无鳞或具很小鳞片,背、臀鳍很低且绕过尾端相连续,鳃通常仅于喉部有一外鳃孔。一些种类的鳃本身很小,依靠通过喉部或肠的黏膜吸入的氧进行呼吸。在东方是有价值的食用鱼类,往往蓄养于池塘或稻田中。

黄鳝 (Monopterus alba):无鳞,在浅水中能竖直身体的前半部分,用口到水面呼吸,把空气储存于口腔及喉部,所以显得喉部肿大。广泛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普遍的淡水食用鱼,除西北高原外,各地均产,栖息在池塘、小河、稻田等处,常潜伏在泥洞或石缝中。夜出觅食。生殖情况较特殊,幼时为雌,生殖一次后,转变为雄性,这种雌、雄性的转变现象称为性逆转现象。 ]

形态特征

体细长呈蛇形,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头长而圆。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唇颇发达。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有细齿。眼小,为一薄皮所覆盖。左右鳃孔于腹面合而为一,呈“V”字形。鳃膜连于鳃峡。体表一般有润滑液体,方便逃逸,无鳞。无胸鳍和腹鳍;背鳍和臀鳍退化仅留皮褶,无软刺,都与尾鳍相联合。生活时体呈大多是黄褐色、微黄或橙黄,有深灰色斑点,也有少许鳝鱼是白色,俗称"白鳝"

生活习性

黄鳝为热带及暖温带鱼类,营底栖生活的鱼类,适应能力强,在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日间喜在多腐植质淤泥中钻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出穴觅食。鳃不发达,而借助口腔及喉腔的内壁表皮作为呼吸的辅助器官,能直接呼吸空气;

鳝鱼在水中含氧量十分贫乏时,也能生存。出水后,只要保持皮肤潮湿,数日内亦不会死亡。黄鳝是以各种小动物为食的杂食性鱼类,性贪,夏季摄食最为旺盛,寒冷季节可长期不食,而不至死亡。

黄鳝生殖季节约在6-8月,在其个体发育中,具有雌雄性逆转的特性,即从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时都是雌性(即体长在35厘米以下的个体的生殖腺全为卵巢);产卵后卵巢逐渐变为精巢;体长在36-48厘米时,部分性逆转,雌雄个体几乎相等;成长至53厘米以上者则多为精巢。当年幼鱼只能长到20厘米,2冬龄的雌鱼才达成熟期,体长至少为34厘米。最大个体可达70厘米,重1.5公斤。黄鳝产卵在其穴居的洞口附近,产卵前口吐泡沫堆成巢,受精卵在泡沫中借助泡沫的浮力,在水面上发育,雌雄鱼都有护巢的习性。

鳝鱼的身体是圆筒形,适合穴居生活,对进出洞穴,减少摩擦十分有利。它真有点儿“隐士”气度,没有特殊的攻击本领,也无强有力的防御武器,惟一的技能是“三十六计,逃为上计”。它既无胸鳍,又无腹鳍,就是背鳍和臀鳍也退化得仅留下一点点皮褶,鳞片消失得肉眼都难看见。可是全身能分泌出非常油滑的粘液,不小心,它就能从你手中溜之大吉。鳝鱼身上的粘液,主要功能是:预防细菌、病菌侵染身体,减少疾病;阻止寄生动物植物的纪缠,有利成长;油头滑面,有利于它在泥中通行无阻。

鳝鱼胚胎发育到第一次性成熟时为雌性,可是从第二次性成熟开始时它又变成雄性了。这就是说,黄鳝在一生中既当妈又当爹。这种阴阳转变过程,在生物学上称为性逆转。

鱼类多用鳃呼吸的,可是鳝鱼却独具一格,它的鳃退化了,靠喉部的表面微细血管直接吸取空气,所以我们要使鳝鱼鲜活,必须使它保持潮湿,存放在阴凉地方。

分布

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中国除西部高原外,全国各水域均产此鱼。国外达朝鲜西部、日本南部、菲律宾、爪哇及缅甸。

黄鳝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湖泊、河流、水库、池沼、沟渠等水体中。除西北高原地区外,各地区均有记录,特别是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更是盛产黄鳝的地区。黄鳝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印度、日本、朝鲜也产黄鳝

价值

价值  黄鳝肉嫩味鲜。营养价值甚高。鳝鱼中含有丰富的DHA和卵磷脂,它是构成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脑细胞不可缺少的营养。根据美国试验研究资料,经常摄取卵磷脂,记忆力可以提高20%。故食用鳝鱼肉有补脑健身的功效。它所含的特种物质“鳝鱼素”,能降

油泡鳝鱼低血糖和调节血糖,对糖尿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加之所含脂肪极少,因而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鳝鱼含有的维生素A量高得惊人。维生素A可以增进视力,促进皮膜的新陈代谢。每1百克鳝鱼肉中蛋白质含量达17.2-18.8克,脂肪0.9-1.2克,钙质38毫克,磷150毫克,铁1.6毫克;此外还含有硫胺素(维生素B1)、核黄素(B2)、尼克酸(维生素PP)、抗坏血酸(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黄鳝不仅被当作名菜用来款待客人,近年来活运出口,畅销国外,更有冰冻鳝鱼远销美洲等地。黄鳝一年四季均产,但以小暑前后者最为肥美,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

营养分析

1.鳝鱼富含DHA和卵磷脂它是构成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脑细胞不可缺少的营养;

2.鳝鱼特含降低血糖和调节血糖的“鳝鱼素”,且所含脂肪极少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3.鳝鱼含丰富维生素A,能增进视力,促进皮膜的新陈代谢。

药用

黄鳝不仅为席上佳肴,其肉、血、头、皮均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黄鳝有补血、补气、消炎、消毒、除风湿等功效。黄鳝肉性味甘、温,有补中益血,治虚损之功效,民间用以入药,可治疗虚劳咳嗽、湿热身痒、肠风痔漏、耳聋等症。黄鳝头煅灰,空腹温酒送服,能治妇女乳核硬痛。其骨入药,兼治臁疮,疗效颇显著。其血滴入耳中,能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滴入鼻中可治鼻衄(鼻出血);特别是外用时能治口眼歪斜,颜面神经麻痹。有人说“鳝鱼是眼药”,过去患眼疾的人都知道吃鳝鱼有好处。常吃鳝鱼有很强的补益功能,特别对身体虚弱、病后以及产后之人更为明显。它的血还可以治疗口眼歪斜。祖国医学认为,它有补气养血、温阳健脾、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医疗保健功能。

鳝鱼血清有毒,但毒素不耐热,能被胃液和加热所破坏,一般煮熟食用不会发生中毒。民间用鳝鱼血治病,是否为血中毒素的作用所致,尚待深入研究。

黄鳝的血液有毒,误食会对人的口腔、消化道黏膜产生刺激作用,严重的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使人四肢麻木、呼吸和循环功能衰竭而死亡。

归经:肝;脾;肾经

中药化学成分:食部每100g含水分80g,蛋白质18.8g,脂肪0.9g,灰分1g,钙38mg,磷150mg,铁1.6mg。

功效:益气血;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主治:虚劳;疳积;阳痿;腰痛;腰膝酸软;风寒温痹;产后淋沥;久痢脓血;痔瘘;臁疮

鳝科动物黄鳝的肉。黄鳝又称鳝鱼。除西北外,我国各地江河、湖塘、稻田中均有分布。获得后,除去内脏和头、尾,或剔去骨,洗净鲜用。

[性能]味甘,性温。能补气益血,强筋骨,除风湿、止血。

[参考]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A、B1和烟酸等成分。

[用途]用于气血不足,虚羸瘦弱;产后恶露不尽,或出血而气虚血亏者;风寒湿痹,肢体酸痛,腰脚无力。

[用法]入菜肴,研末等。

[附方]

1,黄芪鳝鱼羹:黄鳝500g,切丝;黄芪30g,纱布包。共加水煮熟。取出药包,加食盐、生姜调味服食。

源于近人陈存仁方。黄芪为补气生血要药,与黄鳝同用,药食并举,补气益血之功尤大。用于气血不足,体倦无力等。若属气虚不能摄血的出血证也可应用。

2,大力丸:熊筋、虎骨、当归、人参各等分,研细末;酒蒸大黄鳝,取肉捣烂,与药末共为丸。每日空腹酒下约30g。

源于《本经逢原》。本方以黄鳝、当归、人参补气益血,以熊筋、虎骨(如无熊筋、虎骨,可改用猪蹄筋、狗胫骨),黄鳝强筋健骨。取其气血足、筋骨健则气力自大之意。用于体虚乏力。若改丸剂而作羹汤更好。

3,烧鳝鱼:黄鳝500g,切丝,放锅中煸炒去涎液,起锅后再用油、食盐同炒,并加入大蒜、酱油、醋以水煮熟。畏腥气者,可于起锅前放入适量酒、葱或芹菜。

本方有补血止血作用。用于产后血虚、久痢、痔疮出血。

美味菜肴方法

炒鳝鱼

类别:江西菜 糖尿病食谱 补虚养身食谱 子宫脱垂食谱 益智补脑食谱

工艺:抓炒 口味:麻辣味 食用:中餐|晚餐

口感:此菜鲜香麻辣,汤汁浓厚,色泽红亮。

主料:鳝鱼750克

辅料:洋葱(白皮)50克

调料:猪油(炼制)40克 酱油50克 大蒜(白皮)5克 料酒25克 辣椒(红、尖、干)5克 淀粉(蚕豆)25克 姜5克 香油5克 胡椒粉5克

烹饪方法

1. 将鳝鱼头部用钉子钉住,用小刀从头至尾剖开,取出内脏和脊骨,然后将鳝鱼片成2.4 厘米长片;

2. 洋葱去老皮,洗净,切成片;

3. 干红椒切成小片;

4. 生姜大蒜洗净,均切成末;

5. 炒锅上火烧热,用油稍烫一下,再放入猪油烧热,将鳝片入锅爆炒;

6. 将鳝鱼爆炒起卷时,放入酱油、生姜、洋葱、干椒、料酒,加盖焖;

7. 焖片刻后,放入鲜汤适量再焖;

8. 焖片刻用淀粉勾芡,撒上蒜末,淋入香油装盘,撒上胡椒粉即成。

制作提示

1. 鳝鱼要用活的,死鳝鱼,身体分解出有毒的物质,食后中毒;

2. 如鳝鱼不好钉住,可先将其摔晕;

3. 用大火,淋入法勾芡。

17:53 2010-7-19

生活小提示

采收和储藏  捕捉黄鳝,可以采用钓捕、网捕、笼捕、干塘捕捉等方法。多鲜食或加工成鱼干、罐头等。

选方

①增力气:熊筋、虎骨、当归、人参等分。为未,酒蒸大鳝鱼,取肉捣烂为九。每日空腹洒下两许。(《本经逢原》大力丸)②治久痢虚症,便脓血:黄鳝鱼一条,红糖三钱(炒)。将鳝鱼去肚杂,以新瓦焙枯,和糖研未,开水吞服。(《云南中医验方》)③治内痔出血:鳝鱼煮食。(《便民食疗》)

用药禁忌:虚热及外感病患者慎服。

功效分类:补益药;祛风湿药

夏季小菜 鳝鱼茄子煲  性味:味甘;性温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100-250g;或捣肉为丸;或研末。

外用——适量,剖片敷贴。

我来评论

已有0人参与 点击查看
注册
欢迎你,jessfgs [个人中心] [咨询医生] 退出

    网站简介 | 媒体报道 | 网络营销 | 产品中心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健康导航 | 问题反馈
    Copyright © 2000-2024 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