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百科

健康百科问答预约挂号健康百科博客

文章
问医生

石榴

简介

石榴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在热带则变为常绿树。树冠丛状自然圆头形。树根黄褐色。生长强健,根际易生根蘖。树高可达5-7米,一般3—4米,但矮生石榴仅高约1米或更矮。树干呈灰褐色,上有瘤状突起,干多向左方扭转。树冠内分枝多,嫩枝有棱,多呈方形。小枝柔韧,不易折断。一次枝在生长旺盛的小枝上交错对生,具小刺。刺的长短与品种和生长情况有关。旺树多刺,老树少刺。芽色随季节而变化,有紫、绿、橙三色。叶对生或簇生,呈长披针形至长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1-2厘米,顶端尖,表面有光泽,背面中脉凸起;有短叶柄。花两性,依子房发达与否,有钟状花和筒状花之别,前者子房发达善于受精结果,后者常凋落不实;一般1朵至数朵着生在当年新梢顶端及项端以下的叶腋间;萼片硬,肉质,管状,5-7裂,与子房连生,宿存;花瓣倒卵形,与萼片同数而互生,覆瓦状排列。花有单瓣、重瓣之分。重瓣品种雌雄蕊多瓣化而不孕,花瓣多达数十枚;花多红色,也有白色和黄、粉红、玛瑙等色。雄蕊多数,花丝无毛。雌蕊具花柱1个,长度超过雄蕊,心皮4-8,子房下位,成熟后变成大型而多室、多子的浆果,每室内有多数子粒;外种皮肉质,呈鲜红、淡红或白色,多汁,甜而带酸,即为可食用的部分;内种皮为角质,也有退化变软的,即软籽石榴。果石榴花期5-6月,榴花似火,果期9—10月。花石榴花期5-10月。

Pomegranate石榴是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果实。原产于西域,汉代传入我国,主要有玛瑙石榴、粉皮石榴、青皮石榴、玉石子等不同品种。成熟的石榴皮色鲜红或粉红,常会裂开,露出晶莹如宝石般的子粒,酸甜多汁,虽吃着麻烦,却回味无穷。因其色彩鲜艳、子多饱满,常被用作喜庆水果,象征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石榴成熟于中秋、国庆两大节日期间,是馈赠亲友的喜庆吉祥佳品。石榴能消除女性更年期障碍。

营养价值

石榴的营养特别丰富,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果实中含有维生素C及B族维生素,有机酸、糖类、蛋白质、脂肪,以及钙、磷、钾等矿物质。据分析,石榴果实中含碳水化合物17%,水份79%,糖13~17%,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苹果高1~2倍,而脂肪、蛋白质的含量较少,果实以鲜吃为主。

药用价值

石榴汁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助消化、抗胃溃疡、软化血管、降血脂和血糖,降低胆固醇等多种功能。可防止冠心病心病、高血压,可达到健胃提神、增强食欲、益寿谈话派延年之功效,对饮酒过量者,解酒有奇效。 石榴可谓全身是宝,果皮、根、花皆可入药。其果皮中含有苹果酸、鞣质、生物碱等成分,据有关实验表明,石榴皮有明显的抑菌和收敛功能,能使肠黏膜收敛,使肠黏腊的分泌物减少,所以能有效地治疗腹泻痢疾等症,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另外,石榴的果皮中含有碱性物质,有驱虫功效;石榴花则有止血功能,且石榴花泡水洗眼,还有明目的效果。

石榴食疗方精选

1、酸石榴一个,煅炭存性研末,一日服完,治肠滑久痢;若加红糖开水送服,治肠风下血。

石榴2、酸石榴皮,煅炭存性研末,每次服6克,治久泻不止;若外搽口内,则治口疮及口内诸疮出血。

3、酸石榴皮,水煎或加红糖服,治赤痢、尿血鼻出血

4、酸石榴皮,水煎冲蜜糖服,治血崩。

5、酸石榴皮15至30克,加红糖适量水煎服,治脾虚腹泻

6、酸石榴皮5克,生山楂10克,共研细末,分两次,用红糖冲开水送服,治水泻。

7、酸石榴皮研末,每日早晨服6克,开水送下,治久泻或大便下血。

8、酸石榴皮15克,小茴香10克,水煎服,治久痢。

9、酸石榴皮30克,水煎汁,冲玄明粉6克,空腹服下,驱蛔虫。

10、石榴树根去表皮,取二层皮15克(小儿减半),水煎调红糖服,亦驱蛔虫。

11、石榴皮30克,槟榔120克,水煎,早晨空腹一次服完,一小时后再服芒硝15克或大黄6克,驱绦虫。

12、石榴皮煎汤,冷洗,治黄水疮。

13、鲜石榴皮蘸明矾末,擦患处,一日三次,治牛皮癣

14、白石榴花七朵,夏枯草10克,水煎服,治肺

15、白石榴花、夏枯草各30克,水煎或加少量黄酒服,或研末,每次服6克,一日三次,开水送服,治肺结核

16、白石榴花20克,水煎,分三次饭前服,治痢疾、脱肛

17、白石榴皮一个,白莲蓬一个,水煎服,治月经过多。

18、石榴花,水煎服,治吐血、咳血或久泻不止;若用冰糖10克,空腹送服,则治肠热下血。

19、红石榴花研细末,调香油搽患处,治烧烫伤;若用干粉末撒于伤口,则可止血。

20、石榴花晒干研末,吹鼻孔,一日数次,治鼻出血,若加冰片少许吹耳内,则治中耳炎。

常识

胃炎患者以及泻痢初起者最好别吃;

石榴吃多了会上火,并会令牙齿发黑,吃完后应该及时漱口;石榴糖多并有收敛作用,感冒及急性炎症、大便秘结患者要慎食,糖尿病患者要禁食;

儿童最好少吃石榴,否则易引起发热痰鸣,并容易加重急性支气管炎、咳喘痰多等症状。

我来评论

已有0人参与 点击查看
注册
欢迎你,jessfgs [个人中心] [咨询医生] 退出

    网站简介 | 媒体报道 | 网络营销 | 产品中心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健康导航 | 问题反馈
    Copyright © 2000-2024 39.net All Rights Reserved.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