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
俗话说: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做家长的谁不想为孩子铺就一条宽敞明亮的金光大道?
“圈养”坏处多
父母忘子成龙,本无可厚非。但龙应该是全面发展的,能上天入地的,能腾云驾雾的。不然,龙也就不成为龙了。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的事,谁不爱自己的孩子,谁不想孩子吃好、穿好、学好。但爱要有度,爱要有法,爱要有用。做家长的通常认为:从安全角度考虑,只有把孩子锁在家里足不出户,就能避免他们爬高上低、打架闹事、接触坏人、玩水玩火失事之虞。虽然大人们为不让家中被锁的孩子寂寞无聊,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零食,好看的动画片,但是站在教育的角度看,“圈养”实是对孩子身心的摧残,坏处多多。现代的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未来的世界更是需要孩子们能够走出家门,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通过与人合作,开创一个更为广阔、美妙的生活空间。
让爱回归本位
天下父母无一不爱自己的子女,特别是现在社会独生子女被视为父母的心肝宝贝,父母过分地溺爱他们,替他们包办一切事务。其实,家长爱孩子,却忽略了爱本身的含义。爱首先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感激父母养育之恩,感激老师教育之恩,感激同伴帮助之恩,有感恩之心的人才会尊敬父母,关心别人,热爱生活。爱还要让孩子自主生活,从小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良好习惯,从扫地做起,从洗手帕做起,从又叠被子做起,从蛋炒饭做起,有自主生活习惯的人长大后才能够立足社会,畅游有余。爱更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习惯,养成作业及时完成的习惯,养成良好阅读的习惯,养成正确书写的习惯,只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学习才是开心的、愉悦的,学习成绩也不会不好的。父母不要包办孩子事务,让他们远离圈养回归自然,让你们的爱回归本位吧。
放,是为了养得更好
1、请不要扼杀孩子宝贵的个性。在社会里,每个人要为自己负责,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应该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达到自己可以达到的目标。孩子其实更需要一片自由的天空。
2、放养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在残酷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和生存。我们都知道一个这样的事实:如果把从小圈养的动物放养出去,那么必须经历一个有点残酷的阶段:被喂惯了的动物必须在忍受饥饿的过程中明白,如果它自己不学会捕食的话,它就有可能饿死,但是如果从生下来它就在自然的环境里,没有人喂食,那么它自然就懂得要生存必须靠自己去猎食。所以,能够被放养的重要的前提就是孩子从小就得有这么一个为自己生存负责的观念。如果想半路放养,那么父母就得有勇气承受放养最初的那些很不忍心看见的事......
3、放养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更好地成才。一个孩子如果能够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他就会很有信心处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面对困难也能够想尽办法去解决,因而也就能够让父母放心地把他放到社会上去经受考验。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素质,那么,在他进入少年、青年时代,你就能真正地把他“放归自然”,让他自由地选择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因为他已经具有驾驭自己生活的能力......
打开圈养之门,放飞孩子
1.与孩子同往
未来社会对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良好的社会交往更是成长中的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重视并引导孩子的交往,让他们从成人交往中学会与人交往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把孩子放手
独处是每个人在人生历程中必经的路程。生活中的独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身边没有一个亲人陪伴的时空独处;另一种是没有父母等亲人相伴的心灵独处。这两种独处都能磨练人的意志,也能训练人的应变能力。学会了独处的人才能独行于世。让她真正享受到了被“放飞”的乐趣。同时,她也在活动中得到了更多的锻炼,,让他们在独处中学会应变,百事不惊。学到了更多独立生活的本领,也变得更成熟了。当然,母子关系也更容易更和谐了。
3.和孩子相伴
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生活在“四二一”家庭模式的塔尖上。特殊的家庭地位使得他们在多个家长的疼爱下被惯得任性、无能、缺乏责任感。随着年龄长大,孩子对家长的“无微不至”的照料不胜其烦,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家长们可以向她坦承自己的一切事情,甚至“小秘密”。把孩子当成朋友,告诉他们你们希望他们也能把爸爸妈妈当成朋友一样信任,愿意让你们分享她的快乐,分担她的烦恼。事实证明,这种暗示是有效的。当然,“有效”只是相对的,毕竟有思想的人都应当有自己的天空。但是不管怎么说,和孩子能做朋友就好。尽量与他们为伴,让他们在与家长的合作中搭建平等的友谊桥梁。
总之,教之有法,但无定法,一切策略,有效皆好! 打开“圈养”的门,放飞自己的孩子,他们将如鹰翱翔在生活广阔的天空!